處方外流為零售藥品市場擴容提供了機遇。
日前(10月25日),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率先上線處方流轉平臺服務,自費患者在醫院看病,處方流轉到平臺,患者可選在院外藥店購買或配送到家,少去排隊拿藥之苦。醫院藥房和平臺藥店的藥同規同價,改變了過去拿著醫院處方在外買不到藥的窘境。
據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、院長田軍章介紹,目前省二院每天會開具超6000張處方,其中自費處方占比約一半,即每天有約3000張處方會進入處方流轉平臺,按照每張處方平均200元客單來計算,預估單單廣東省二院,一年就能為零售藥店帶來超過2億元的處方藥銷售體量。
不過,據健識君了解,目前系統仍處于起步階段,只配送口服藥、未含針劑,鏈接到平臺的藥店目前只有一部分,未來將逐步鋪開此項業務,配送的所有藥品與醫院配發的藥品同規格、同廠家、同價格,患者無須擔心院外藥品的差價和質量問題。
盡管,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尚屬于嘗試階段,但,不可否認的是,處方外流在廣東已進入落地階段。
在國家不斷引導處方外流的強有力政策指引下,控制藥占比、取消藥品加成等措施使得醫院不斷承壓,傳導至實操層面的聯合招標及二次議價等使得藥企盈利空間受限,在各方共同推動下,處方外流勢在必行。
顯然,處方外流已成為業界公認的下一個風口。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毅表示,零售藥店應該盡早布局以承接處方外流。
雙方共贏處方外流已勢不可擋
實際上,關于處方外流的呼聲早已有之,但是患者拿著醫院的處方,在藥店往往依舊買不到藥,因為醫院的藥品與藥店的藥品品規不同,價格不同。以某品牌抗病毒口服液為例,醫院的藥是18支一盒,藥店是14支一盒,致使外流處方難以落地。
此番,處方外流之所以能順利推行,對于醫院的經營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田軍章院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截至目前,醫藥的藥品已執行了零差率,因此,處方外流在方便老百姓取藥的同時,也降低了醫院藥品采購、管理等成本。在英美等國家的醫院早已采用藥品外流的方式配發藥品。

未來,大型三甲醫院未來門診量將下降,藥房規模將會縮小,大醫院應把更多精力放在危急重癥患者的處理上。
自去年7月15日,廣東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后,老百姓購藥成本明顯下降,這次實現處方流轉無疑又是深化醫改的一大進步。
有業內人士認為,如果說實現藥品零差率之時,醫和藥仍然緊密相連,那么處方流轉平臺上線后,醫和藥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則進一步被斬斷,有望解決藥品流通環節中深層次的問題,實現醫改的題中之義。
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努力推進處方外流。據資料顯示,從2014年的探索“患者憑處方到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自主購藥新模式”對患者的鼓勵,到2015年的“禁止醫院限制處方外流”對醫院的推動,到2017年醫改任務中“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、醫保結算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、實時共享”清掃院外處方流轉的系統性障礙。
就在今年4月,國家醫保局“橫空出世”后,醫??刭M對于公立醫院的“壓迫”和調控亦將常態化,“處方外流”勢不可擋。
同時,分析人士也不止一次指出,規?;?rdquo;處方外流”的前提,是醫院藥房和零售藥店銷售的藥品品類一致,醫保支付標準統一。只有相當規模的藥店,或者第三方處方共享平臺,才有可能獲得與醫院相當的藥品采購談判權和醫保支付標準談判權。
藥店分級5萬家藥店進入淘汰賽
事實上,早在今年6月,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《促進“互聯網+醫療健康”發展行動計劃(2018-2020年)》,就處方外流的細則做出規劃。
從具體規定來看,《計劃》針對于處方外流做出了明確的規定
· 推廣處方流轉平臺,發展配送中心,支持醫院、藥品生產流通企業、藥店、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處方流轉、藥品物流配送。
· 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和運營藥事服務平臺,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、居民提供審方、合理用藥咨詢和精簡處方等社會化藥事服務。
· 推廣智慧藥房,鼓勵醫院處方外配、信息共享,改造傳統藥品保障流程,為患者提供“一站式”藥事服務。
毫無疑問,零售藥店被醫改邊緣化的局面將得到較大改觀,至少處方外流的大部分份額會落在藥店。但是,這也對零售藥店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。
據廣東省藥監局于4月印發《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的管理辦法(試行)》的通知明確:企業設置條件與藥品經營范圍、經營規模的適應程度,核定的經營范圍從小到大分為一類、二類和三類,相對應的企業分別簡稱為一類店、二類店和三類店
· 一類店經營范圍限定為非處方藥;
· 二類店經營范圍限定為非處方藥、處方藥(注射劑、腫瘤治療藥、抗生素、生物制品、二類精神藥品、醫療用毒性藥品、罌粟殼、中藥飲片等除外);
· 三類店經營范圍包括非處方藥、處方藥、中藥飲片等所有可在藥品零售企業銷售的藥品。經批準三類店還可銷售二類精神藥品、醫療用毒性藥品及罌粟殼,并在《藥品經營許可證》的經營范圍上單獨列明。
事實上,一心堂、老百姓、益豐大藥房之所以“瘋狂”收購中小藥店,是看重未來處方外流的政策紅利,只有具有規模的零售藥店才有資格與制藥工業合作。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今年的“西湖論壇”上預計,到2020年,中國處方外流市場規模,將達到4000億(人民幣)。
但,這對零售藥店而言,雖然看似是“處方外流”最終的承接者和獲益者,但如何面對即將來臨的藥店分級監管“淘汰賽”,是擺在每一位醫藥零售行業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。